本中心希望运用专业系统的经济学工具,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政策,从全球到区域,对能源经济运行与相关政策载体展开深入研究。结合目前能源经济与政策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本中心将设立以下三大研究方向:
(一)能源经济方向-重点关注经济产业政策、汇率采购政策、金融期货政策。本研究方向将从三个子方向切入。
(1)能源经济方向:将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出发,探讨能源价格波动、能源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经济总量、福利水平、货币供给、金融市场、国际贸易、产业升级、就业等的影响。能源价格的形成机制、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导入机制、社会成本收益分析等都属于这个研究方向。这部分研究是能源经济学领域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全新的学科增长点。本研究方向与国家的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息息相关,将为国家制定和调整与能源相关的经济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2)能源金融方向:将着重探索能源市场的发展与风险管理,为我国能源期货交易市场、现货市场的建立完善提供决策咨询。全球能源交易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各大能源公司主宰向能源巨头与金融巨头共同主宰过渡,能源期货市场发展迅猛,随之伴生的是巨大的市场风险。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技术必须在透彻研究能源产品特性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的能源期货市场才刚刚起步,交易品种和对国际市场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将为我国能源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3)能源贸易方向:将着重研究能源贸易对我国汇率波动以及国际采购政策的影响、中国能源贸易的国际环境、贸易模式、空间分布、贸易效应等。一般产品贸易所衍生的能源消费的跨国界转移也隶属于本研究方向。随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逐渐提高,能源贸易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日趋加深。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这部分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政策载体。
(二)能源政治方向-重点关注国家安全政策、能源外交政策、战略石油储备政策。
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关注能源生产、运输、进出口、消费等各个环节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拟从两个子方向切入:
(1)中国战略石油储备(SPR)体系的构建。战略石油储备是各国在对其石油供给能力合理预期的基础之上构建的石油应急储备,其规模的动态化研究、构建时机、构建成本、构建渠道、风险管理等等与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密切相关、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就我国的战略能源储备(SPR)展开定性定量研究,这将对我国的能源战略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2)亚洲能源合作机制。国际油气供需格局从来都是由供方和需方两个方面构筑起来的。当今,一方面,油气生产的主力国家-波斯湾各国、里海沿岸各国都在亚洲,俄罗斯的主要产油地也在亚洲(同时它也是沿里海国家);另一方面,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日本以及世界第六大石油进口国韩国和日益兴起的另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印度都在亚洲,亚洲势必将成为国际油气供需格局的重心,他连同非洲、美洲油气产地将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国际油气供需大格局-泛亚油气地缘经济格局。其中,无疑俄罗斯和中国都将举足轻重。因此,建议本研究方向以亚洲为着力点展开,并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作为创新。目前能源消费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滞后,原因在于各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政治上不互信,那么如何在客观上为亚洲能源消费国提供地缘经济通道和准备地缘政治环境将是本研究领域需要突破的重点。
(三)能源环境方向-重点关注气候变化政策、新能源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拟从以下两个子方向切入:
(1)城市化进程与新能源政策。城市化进程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而城市化进程对能源供给与消费模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城市意味着人口大量集中、产业密集生产、产品密集消费,而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背后是能源大量消费、污染物大量排放。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能源供需模式的转变,研究在交通、建筑、服务业等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导入,研究如何在产业、地区甚至更广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了全球排放总量的80%以上,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其稳居全球第二大CO2排放国,预计到2015年更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虽然早已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但目前尚不承诺任何没有减排任务。但这已经成为美国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的最大口实。2012年进入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对中国而言,是否承诺具体减排目标,还是在现有京都议定书框架下通过清洁发展机制等参与国际减排,是需要有系统严密的经济学工具加以全面分析比较的。中国的节能减排潜力到底有多大,需要怎样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这些都亟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