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教授来访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
2019年7月15号下午13:00-15:00,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教授在新金博大厦15楼1509会议室应邀进行了主题为“雾霾的全球化分布和当地治理”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力波老师主持。讲座就雾霾的中国故事:地方治理行动以京津冀协同治理为例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中国视角,研究了在污染最重要的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与前体污染物排放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如何通过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来实现PM2.5浓度减排目标。
张晓玲教授基于大数据分析思路,从雾霾污染与SO2、NOX和烟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着手,估算了污染物排放量和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对PM2.5与污染物排放量的数据进行了分区域建模。
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京津冀的大部分区域,即使在周边区域同时减排的条件下,“大气国十条”减排行动计划难以实现PM2.5浓度控制目标。天津和河北需要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即使PM2.5降低25%的目标难以实现,河北不少地市的PM2.5平均浓度依然超过90μg/m3甚至100μg/m3,需要调整浓度控制目标。北京市的减排行动计划将减少污染物排放量63%,这是一个艰巨的减排任务,可适当降低浓度控制目标。要实现大气国十条的浓度目标,京津冀地区需要需要减少约48%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换句话说,当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比环境容量高出48%。各地区应当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确定环境容量(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确定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倒逼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污染物减排行动涉及到区域经济和民生保障,雾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使得雾霾治理的政策目标更加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应该将浓度目标转换为排放量管理目标,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制定了现实可行的污染物减排计划,使得PM2.5浓度目标的实现具有科学的保障。
参会嘉宾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联合主编王玉涛教授就此发表了精彩的见解。吴力波教授、王玉涛教授、钱浩祺青年副研究员等老师以及现场的学生与张晓玲教授进行了深入互动,气氛热烈。